第(2/3)页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 但会押韵。 新闻最后,是纳斯达克的开盘行情。 虽然整体来看扔有下跌趋势,但并未出现断崖式崩盘、引发系统性恐慌的势头。 应该是被这份及时的声明给暂时控制住了。 “反应倒是快……” 常浩南低声自语,但细想之下,眉头却微微蹙了起来。 这不合常理。 电池和汽车都不是玩期货的大宗商品,而是属于供货时效性很强的消费电子类产品。 对方敢做出这种等同于“保证按时足量交货”的公开承诺,意味着他们必须拥有切实、即时的供应能力,或者拥有在极短时间内恢复供应的绝对把握。 否则用不了一个月,谎言就会被无法交付的订单和堆积的客户投诉彻底戳穿,其引发的市场信任崩塌和连锁反应,将比开盘暴跌更恐怖百倍。 他们凭什么? 常浩南抄起了办公桌角的红色保密电话,拨出一个号码。 几声短促的忙音后,线路接通。 “张院士?我,常浩南。”他开门见山,省去了所有寒暄,“特斯拉和LG那份联合声明,看到了吧?” 电话那头自然是连海化物所的张韬院士。 由于火炬实验室近一年的主要精力都放在Ga-Ge(0001)上面,Co-C-hBN材料主要是由对方着手组织研发和推广。 “看到了,刚看完。”张韬的声音带着点嘲讽,“这帮老美,学得倒挺快,连措辞都抄上了。” “不是措辞的问题……”常浩南话才开了个头,就听见对面说道: “我知道你想问什么……刚才我已经复核了所有海关备案记录和我们内部掌握的流向监控。” “结果呢?”常浩南难得地有些急切。 “无论是Co-C-hBN成品,还是关键的中间体材料,过去一年流向LG化学和特斯拉相关供应链的量都在正常商业合同范围内,绝对没有足以支撑他们大规模量产装车的异常囤积。” “也就是说,不可能靠库存硬撑。”常浩南揉了揉眉心,“那就只剩下一种可能——他们已经……或者自认为已经掌握了单独合成Co-C-hBN材料的技术路线?” 犹豫片刻后,对方也对此表达了赞同。 “那张院士,最近一两年,物化所这边在Co-C-hBN的核心工艺环节,有没有出现过值得深挖的泄密风险?” 这个问题有点敏感,一般人不可能跟张韬说得这么直白。 但常浩南显然不是一般人。 而且他们俩之前就讨论过相关事宜。 电话那头,张韬似乎陷入了回忆。 过了一小会儿之后,才重新开口道: “大概一年前,保密部门揪出过一个叫付琴霞的博士后,她试图窃取部分Co-C-hBN相关的工艺文件,目标是卖给境外……只不过手法相当拙劣,甚至可以说业余,所以人还没离开研究所,就被我们锁定了。” “另外,她弄到的正好是常院士你之前放过来的假资料,总之完全没有泄密的可能。” 常浩南也没想到,自己随意做出的准备,竟然真能有人上钩。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