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虽然火箭助推段不算是吸气式高超音速导弹的核心系统,但如果能实现可控推力,那还是可以明显提高作战灵活性……” 这话说到最后,连他自己都感到有点编不下去了。 提高灵活性,那是相比传统的固体火箭燃料而言。 常规固体发动机虽然能在点火后迅速推动导弹加速,但高速引起阻力激增,使得后期滑行时导弹速度又迅速降低,这一原理层面的缺陷决定了,即便可以提高推进剂性能和发动机总体设计水平,也很难大幅度提高有效常规火箭武器的有效射程。 相比之下,可控推力推进剂在前中期能细水长流地提供动力,同时降低空气阻力带来的能量损耗,等到末端再二次点火冲刺加速,哪怕在比冲之类的纸面参数上并不领先特别多,但仍然能在实际操作中带来巨大优势。 何况CTK系列推进剂本身就延续了CT系列的优秀性能,更是全方位领先过去的型号。 但要是跟吸气式动力去比…… 多少还是有点自取其辱了。 尤其高超音速武器本来就是图一个极限压缩对手反应时间,并没有“用速度换射程”的需求。 于是,卡壳了几秒钟之后,他决定改口: “好吧……虽然高超音速导弹对灵活性的需求可能不是很大,但不同型号和射程的吸气式动力对于启动速度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设计一个通用的助推段,只要采用不同的控制逻辑就能满足不同的任务需求,从而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 相比刚才那一段,这回的理由确实更合理一些。 但不多。 常浩南摆了摆手,阻止了有些慌不择路的林成刚: “如果考虑成本问题的话,你这个推进剂里面所需要的高纯度硝酸羟胺和三维多孔聚乙烯醇价格都不算低,而且制备工艺相对复杂,恐怕不会有什么特别明显的优势。” 他虽然也有些心疼对方,但项目层面的事情,还是要尽可能少做出一些主观判断: “最主要的是,新型的双模态冲压发动机可以实现亚燃和超燃结合,所以只需要大约2.5马赫的门槛速度就能正常启动,等突破下一个临界值后再切换到超燃模态,所以本身就可以通过调节两个阶段工作时间的比例来达到一定的任务灵活性……” 这下子,林成刚彻底没话说了。 什么叫降维打击啊? 这就相当于你寒窗苦读多年终于高中进士,结果却听到远方传来带清已经亡了的消息。 “不过,成刚同志你也不要过于丧气。” 事已至此,常浩南还是决定鼓励一下这位有些倒霉的部下: “CT-1推进剂在几型防空导弹上的测试数据我都看过,可以说,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我最早提出混合推进剂这一概念时候的设想,完全符合我们对于火箭助推动力的需求。” “而且,随着门槛速度的降低,助推器也可以相应减小一些体积,从而提高对于发射平台,尤其是空射和潜射平台的兼容性。” 到目前为止,除去406、409和200三艘弹道导弹潜艇以外,华夏潜艇部队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其他装备垂直发射系统的型号。 而通常只有533mm、最大不超过650mm的鱼雷管口径显然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潜射武器的尺寸。 至少最初版本设计的吸气式高超就因为助推器尺寸超标而塞不进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