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实际上,早在80年代中后期,华夏就已经意识到了卫星在现代战争中能够发挥的巨大作用。 但受国力所限,又很难在短时间内建成像美苏那样规模庞大、功能齐全的人造卫星网。 因此,在大力发展卫星技术的同时,也陆续开始探索各种反卫星武器的可行性—— 跟一些科幻文学作品中的想象类似,当年的华夏,也确实有过“把对手的信息化水平拉到跟自己一样再依靠丰富的经验战胜之”的思路。 当然,思路归思路。 后来很快发现,拦截航天器和发射航天器的难度根本不在一个层级上。 相比于把敌人的卫星全打下来,反而还是自己也建成一个卫星网的可行性更高。 加之华夏的卫星和火箭技术在90年代中期又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所以重点方向也随之确定为一系列定位、通信和遥感星座。 但作为兜底手段,卫星拦截这条线也没有完全放弃。 最终形成的技术验证型号中,其一是用于致盲和干扰的高能激光器,其二就是刚才首长口中的“动能”系列反卫星武器。 按照计划,后者预计将会在2007-2008年之前进行第一次测试。 不过这里面还有个问题。 21世纪的国际环境不比过去。 无论大家私下里怎么撕逼,但至少在明面上,和平利用太空都已经成为了国际共识。 华夏在航天领域本就是相对弱势,目前又正处在争取太空合作的关键阶段。 在这种大背景下贸然进行一次反卫星试验,很容易授人以柄,引发外界的集体反弹。 而如果真像这份报告中所说,对方的拦截计划可能产生一个足以危害航天器安全的太空垃圾,那留给华夏的回旋余地可就大了。 因为这个系列武器虽然名字叫做“动能”系列,但是,把动能拦截器精准送入高轨道还要保证能恰好迎面撞击目标,这个难度确实有亿点大。 所以为了保证首发任务的成功率,动能-1携带的其实是个定向爆破的破片战斗部。 无论成败,都势必制造成百上千的太空垃圾。 而如果让美国方面首先承受这一系列舆论冲击,产生的风波就会小上很多。 别问,问就是NASA先干的。 这当然称不上公平。 但就是现实。 此外,当前计划中的拦截目标是一颗早就到寿报废的风云1C气象卫星,轨道高度达到了惊人的870km,并不能算是个很理想的拦截对象。 只是在缺乏参考的情况下,综合了实际能力和威慑效果而做出的折中选择而已。 现在美国人自己跳出来要当个标杆,那完全可以根据他们的拦截情况再做出调整。 这也是为什么首长会让李忠毅回去之后给相关人员打预防针,表示任务需求可能发生变化。 …… 与此同时。 NASA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如同一颗被丢进海里的深水炸弹,在延迟几天之后,也终于形成了强大的舆论风暴。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