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其实明眼人差不多都能看出来,整片靶场模拟的是一个混杂了部分民用船只的航母战斗群。 包括一艘综合补给舰、一艘船坞登陆舰、一艘巡洋舰、三艘驱逐舰、四艘作为纯干扰项、专门增强了雷达反射强度的民船。 以及重中之重,位于整个“舰队”偏左侧的一艘航空母舰—— 让其它军舰把航母围在正中间,那是拍摄宣传图时为了节目效果而进行的安排。 在实际情况下,编队一般都会有非常明确的威胁来源。 绝大部分护航舰艇都会集中在这个方向,把价值最高的目标保护在另外一侧。 而且说是集中,其实也不会像照片里那样密集。 相比于瞬息万变的空战和陆战,海战的节奏往往慢得令人感到压抑。 武器从发射到命中的整个过程通常以分钟乃至小时计算,航行抵达预定位置更是可能上数天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同一个编队中的舰艇之间哪怕隔上个一两公里,也不会影响相互之间的战术配合。 只不过,靶场受到面积限制,不可能真的让这些靶标分散在方圆十几公里的广大范围内。 另外,从测试的角度来讲,这也是为了让末端导引头启动时,sar的视野范围内有足够多的干扰项,并保证航母尽量处在探测范围边缘,以便于更加清晰地反映出整个制导-控制系统的作用。 结果也确实没有让人失望。 在那张经过处理之后的照片中,弹头轨迹划过了一道肉眼可见的折线。 不需要任何复杂的数字或者图表。 任何人都能在看到图片之后的第一时间,明白那电光石火般的几秒钟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 看着地面上那如同烙印一般狰狞而可怖的痕迹,常浩南那紧绷了一整夜的表情终于微微放松下来: “看起来,把海洋系列卫星上的目标识别算法整合到雷达制导系统里面,至少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作为保底手段,他在设计雷达导引头的程序时,还是安排了一个最底层的逻辑。 也就是,如果在预定的搜索时间里没能通过图像分割和识别算法找到拟合程度足够高的目标,那就直接从视野范围内选一个雷达反射截面最大的扎过去。 但昨晚的导弹并没有受到角反射器的干扰,从一众靶标中精确找出了唯一正确的那个。 “是啊……而且这个靶场的目标区分难度可比真正的航母编队大多了。” 刑牧春此时正坐在常浩南对面,同样伸长脖子,透过舷窗张望着地面上的情况: “唯独可惜的是,咱们实在是没办法旱地行舟,而且时间和成本也不允许我们还原更加精确的靶标外形……否则这颗验证弹甚至还能把攻击移动目标的测试给完成了。” 后者忍俊不禁地摇摇头,心说这刑牧春一年前还是个颇为传统的保守派,结果现在搞得比自己还激进。 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这时候,坐在机舱另一边的戴彭鑫接着说道: “其实旱地行舟也未必不可行。” 常浩南当然早就知道他们的计划,因此只是拿着望远镜继续观察地面上的情况。 但其余几个人还是被这句话吸引了注意力。 “我们计划在旁边的新靶场铺设一段铁轨,然后用一批老旧的火车头装上大型舰艇的壳子,作为可动的模拟靶标,这样就能够模拟正在航行当中的军舰了。” “另外,如果铁轨带有弯道,那甚至还能模拟高速规避过程中的目标……” “……” 就在一众人说话的功夫,直升机也已经绕着整个落弹区域转过了一圈。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