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此外,如变循环发动机加力燃烧室投入工作,那么后涵道引射器也应当适当增加开度,保证加力内涵气流速度满足加力点火和稳焰的正常需求……” “而非常巧合的是,由于材料的结构限制和飞行员的生理限制,当我们需要较大的推力矢量幅度时,飞机会处在相对较低的速度上,对应较大涵道比涡扇的发动机构型,并且大概率正在使用加力燃烧室,而此时引射器的开度最大,刚好可以满足二次流流量的需求……” “……” 孙琮对于变循环发动机的具体技术路线不算熟悉,但好在常浩南也没有过多着墨于这个部分。 而基本原理的部分,总归是没那么难以理解的。 “所以我们这个半无尾方案……需要等到第五代发动机出来,再同步进行测试?” 他确实相信常浩南的能力,可如今第四代战斗机及其配套动力的方案刚刚确定,就已经把饼画到第五代…… 装备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那是之前落后时候的办法,分别对应二、三、四代主战装备。 但现在眼瞅着已经要赶上国际先进水平了,难道还能继续这么搞? 常浩南很快看出了对方眼神中的游移不定: “你说它是四代半发动机也好,第五代发动机也罢……总之,现在涡扇10的底子已经打好了,涡扇10G的研发基本属于按部就班,只需要等目前还欠缺的十来项关键技术到位,其实都未必需要我来亲自负责抓总。” “而且,也别把变循环技术想的那么难以逾越,京航大学、华夏科学院、当然还有我们航空动力集团,都在对后涵道引射器的流动和燃烧特征,还有作动机构结构强度优化等关键技术展开初步研究,另外我前些天给工建委李主任提交了一份80项关键技术清单,其中后40项就跟更新一代的航空发动机有关……” 当他直接点出“更新一代发动机”这个说法时,孙琮脸上的表情终于出现了一丝波动—— 要是自己这个半无尾方案用上了变循环发动机,那是不是相当于一步到位,直接研发出了第五代战斗机? 更进一步地,现在无论是美国俄罗斯还是欧洲,都还没有任何关于第五代,或者四代半战斗机的动静。 而如果这个型号真能落地,哪怕只是作为技术验证机落地…… 似乎都意味着,华夏第一次掌握了最先进战斗机的定义权! 想到这里,原本还有点纠结的孙琮一咬牙一闭眼。 “干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