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虽然常浩南没有做更多解释,但一直以来力主在气候问题上硬刚西方的丁仲理也算是斗争经验丰富,马上就理解了前者的意思。 所谓放弃自证,不是真的完全不对流言蜚语做出解释,专注于和对方相互泼脏水。 那样只会被拉低到跟对手一样的水平,然后被人用丰富的经验击败。 而是一种心态。 一种跳出逻辑陷阱,不按照别人套路出牌的心态—— 当美国人指责你破坏环境的时候,他并不是真的关心你是否环保。 而是想让你死。 所以,必须得表现出“不管你准备干什么,我都会做出对等动作”的能力和决心。 唯一的问题,在于时间。 丁仲理微皱着眉头思考了一会: “对方的攻势目前仍然集中在舆论层面,所以倒还不是特别急着回应……但距离IPCC的第四轮评估启动只剩下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如果拖延到那个时候,我们恐怕会有些被动。” “三个月……” 常浩南在脑海中估计了一下时间表,然后语气也跟着坚定了起来: “三个月足够了!” 在对方带着些许震撼的眼神中,他进一步解释道: “我已经联系到了拉格朗日数学与计算中心的阿贝拉·利塞尔教授,一名多目标优化和神经网络领域相当权威的学者,应该很快就能发表一篇我们共同完成的论文……” “到时候只要按照我们之前定好的步骤对北美地区的红外卫星光谱进行一次反演,很多真相就可以水落石出了……” 对于常浩南重点提到的反演过程本身,丁仲理其实并不太担心。 美国人的排放数据有问题,这是几乎可以肯定的事情。 只是苦于找不到直接证据。 他更关注的反而是前面那半句。 “这么短时间……真的够见刊么?” 丁仲理的语气中多少带着些担忧。 虽然在线投稿的普及有效缩短了论文审核周期,但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几乎每个编辑部收到的来稿数量都出现了指数级暴增。 这就导致发表论文的排队时间也愈发离谱。 即便把原来的双月刊或者季刊给改成单月发行,也只是稍微缓解了僧多粥少的局面而已。 一些热门期刊甚至要等到确认录用的半年以后。 不过,常浩南的神态却相当轻松: “一般情况下,确实不够。” 他非常坦诚地回答道: “但我们两个么……应该可以让编辑插个队,所以问题不大。” “……” 跟内外敌人战斗了十几年都没有破防过的丁仲理突然有点道心不稳。 “我就多余问刚才那一句……” …… 常浩南的自信并非没有道理。 利塞尔教授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扩展了他那篇论文内容的丰富程度。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