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随着常浩南在台上的宣告,整个数值算法与计算科学大会也随之达到了最高潮。 至于后面持续一天半的报告环节…… 反而关注度并没有那么高。 无他,太专业了。 本次大会的实际参会者,大约有一半都来自企业端,其中三分之一并非专业技术人员。 而由于常浩南有意将大会朝着“学科前瞻”的方向去打造,因此报告内容多以理论为主。 对于那些能听懂的人来说,当然称得上是收获满满。 但别说媒体和企业,就算是数值计算领域的研究者,如果不是专精于报告主题的方向,也很有可能听得云里雾里。 唯一有些话题度的事情大概是,最先做报告的常浩南,报告内容却是给第二个做报告的詹姆森教授查缺补漏—— 前者从理论层面,论证了有限体积法在面对高计算权重问题时出现结果震荡乃至计算发散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个具备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唯一的问题是,这个解决方案需要首先需要解开对应的本构方程。 这個方程是没有通行格式的,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而这个“找方程”的过程,排除掉自己造轮子暴力破解这种逆天方法之外,最合适的计算工具是…… 2.0版本的TORCH Multiphysics。 已经是杀人诛心的程度了。 后上台的詹姆森教授则几乎是硬着头皮讲完了全程。 他本来是打算乘着COMSOL在比赛当中的胜势,把自己毕生所研究的FVM计算体系推广到全行业全领域。 结果…… 推广,大概还是能推广的。 只不过,未必是由他来推广了…… 至于哈罗德·黄教授,他关于紧致高精度格式应用的报告虽然并未像前二者那样掀起巨大波澜,但COMSOL的挫折让商业界重新审视其过去技术路线的合理性。 因此,他也总算是扬眉吐气一把。 尽管在学术圈因为得罪了人还是很难翻身。 但至少重新进入到了不少金主的视野当中。 对于此前几乎走到绝路上的哈罗德来说,这就已经足够了。 而整场大会,也在绝大多数人的其乐融融当中,就此落下帷幕…… …… 对于常浩南来说,之前的大会属于插曲,而大会结束之后的事情,才是主线。 一周之后。 京城,檀州测控站。 包括常浩南、林森明和栾文杰等人在内,几乎全部跟海洋一号有关的管理和技术人员,都聚集在了此地。 实际上,这颗历经多重磨难最终修成正果的卫星,早在三月末常浩南还在忙于数值计算竞赛的时候,就已经被发射升空了。 按照多年前项目最开始时的计划,海洋一号将会与风云一号D气象卫星搭载同一枚火箭,经过大约半个月的轨道调整之后最终进入工作状态。 但由于中途研发方向出现多次改变,尤其是增加了光学/雷达对海监视的试验任务之后,整个卫星的体量暴增。 以至于原本规划的卫星平台都无法承担全部载荷。 好在这条时间线上航的东方红四号(5吨级)上马更早,研发速度也更快,一路紧赶慢赶,好歹是给海洋一号项目提供了一颗全状态工程星。 第(1/3)页